宮崎葵 蔣友柏 公仔 桐花 新兵日記 

育嬰招數 (四) ~從寶寶便便察顏觀色
從寶寶便便察顏觀色

新手媽媽常常為了寶寶便便的顏色傷腦筋,其實寶寶便便的顏色是透露健康訊息的重要指標,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宏昌表示,觀察寶寶的便便,要注意便便的顏色、便便的黏稠與硬度、便便的次數等三件事,健保局已正式將「嬰兒大便顏色識別卡」加入兒童健康手冊,媽咪如果發現寶寶的便便出現淡黃、灰白的顏色,要立即就醫,因為寶寶有可能罹患膽道閉鎖,這種病如果在出生兩個月內開刀,可以有效避免死亡,否則大部分的寶寶活不過一到二歲;至於便便的顏色如果是黃、綠,甚至墨綠色,都是屬於正常的範圍。健康寶寶的便便寶寶的便便應該是什麼顏色?李宏昌表示,剛出生的寶寶第一天解出的大便,也就是所謂的「胎便」,顏色深墨,二至五天後逐漸轉淡,稱為「轉型便」;之後,大便的顏色轉為綠黃或金黃色。喝母奶的寶寶,便便大多是金黃色或淡綠色;喝嬰兒配方奶者,便便則是黃色或墨綠色;如果便便又黏又稀,大部分是病菌性腸炎,如果加上血絲便,就是沙門氏菌腸炎的便便。淡黃或灰白便要特別注意如果寶寶大便的顏色出現淡黃或灰白色,媽媽就要特別注意,因為有可能是膽道閉鎖,李宏昌表示,膽道閉鎖是新生兒的先天性疾病,不及早治療,可能導致寶寶死亡,由於膽汁無法順利流出,會出現膽汁累積在肝臟造成肝硬化,同時會阻礙營養的吸收,食物中脂肪酸或是脂溶性維他命無法藉由膽汁讓身體吸收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問題,脂肪酸不被吸收,荷爾蒙無法分泌,脂溶性維生素不能吸收,會缺乏維生素A、D、E等。兒童肝膽疾病基金會與衛生署國民健康保險局合作,從2002年起,利用嬰兒大便顏色識別卡進行新生兒大便顏色異常通報,兩年下來,各醫院寄回的大便卡約有六萬八千張,回收率約六成四,篩檢出的膽道閉鎖病童有六成是在出生60天內手術。

膽道閉鎖的原因不明,華人的發生率高於白種人,是兒童換肝的主要原因,不換肝,大部分的寶寶活不過二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寶寶才有存活的機會,如果能在出生60天內手術,根據日本統計,寶寶活到10歲的比率可以提高到七成以上。紅便或黑便代表的意義李宏昌進一步指出,如果大便的顏色是紅色,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黑色大便則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便便顏色愈鮮紅表示出血的位置愈靠近肛門或大腸,如肛裂、大腸炎合併黏膜受傷或出血、大腸瘜肉等;較黑的便便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合併出血、消化性潰瘍、急性胃炎合併出血等。要注意的是,吃豬血糕或服用鐵劑的人,便便也會呈黑色,流鼻血時,血液吞入腸胃道,也會出現黑便,要小心分辨。便便狀況七級論便便的黏稠與硬度是判斷寶寶腹瀉或便秘的主要依據。李宏昌說,便便的黏稠與硬度可分為七級,分別是硬、軟、稠、糊、粘、稀、水。糞便太稀或太水,通常是腸胃炎或消化吸收不良;至於便秘,目前有增加的趨勢,由於引起便秘的器官性疾病以「先天性巨腸症」最有名,所以媽媽帶便秘的寶寶來求診時,醫師常會主動要求做這方面的檢查,其實,便秘寶寶最常見的還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胃腸道蠕動過慢。

肚子怪怪,怎麼回事?

寶寶身體不舒服,常會使得父母心急如焚,趕緊帶寶寶去看醫生,往往在拿到藥之後,卻忘了剛剛醫師所叮嚀的事情。由於在兒科門診常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所以利用這次機會,向各位讀者介紹一些常見胃腸問題的處理。

(一)嘔吐「醫生,我的寶寶怎麼吐個不停,是不是得了急性胃腸炎?」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雖然大部分屬於胃腸疾病,但喉嚨發炎、咳嗽後嘔吐、中耳炎、神經系統疾病、代謝疾病也有可能會引起嘔吐。要鑑別診斷引起嘔吐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必須考慮特定年齡特有的疾病:新生兒、嬰兒時期(胃腸道畸形、胃食道逆流、幽門狹窄、餵食過量、胃腸炎等)、幼兒及青春期(胃腸炎、盲腸炎、食物中毒等)。*「胃食道逆流」引起:若是從出生之後就有吐或溢奶的症狀,每次吐的時間不固定,可能在餵奶中、餵奶後,睡醒一活動或換尿布時,這就比較像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所造成,一般會建議父母在餵食完畢後,先讓寶寶趴在肩膀上30分鐘,然後再讓其右側躺,如此可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由於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在添加了副食品後就會減緩,而85%在一歲半前會好轉,95%在四歲前會改善,所以家長無須太擔心。*「幽門狹窄」引起:某些吐得較厲害的寶寶,可考慮給予藥物治療,但若給藥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則應考慮進一步做胃腸道的檢查;若是出生約兩、三個星期後才開始吐,每次吐大約在喝奶15至30分鐘後,且越吐越厲害,則應注意是否有幽門狹窄的問題,可考慮做超音波加以確定,而幽門狹窄的治療以開刀為主*「急性胃腸炎」引起:幼兒時期急性胃腸炎引起的嘔吐,一般 一兩 天內嘔吐症狀就會緩解,剛開始可先禁食4~6小時,當較舒服時,可給予多次少量電解質水分、清淡食物,避免奶製品、油膩飲食二至三天。若嘔吐未改善,或持續超過三天,則應考慮單純急性胃腸炎以外的疾病。

不論在任何時期,若嘔吐物成黃綠色或咖啡色,肚子越痛越厲害,吃藥沒改善時,就應提早回診做檢查或住院。(二)腹瀉「醫生,我的寶寶一直拉肚子,需不需要換奶粉?」當寶寶一天的大便次數增加,且糞便的含水量增多時,就認為是腹瀉了。若腹瀉超過了兩個星期以上,則可稱為慢性腹瀉。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的處理方式不同:急性腹瀉時,應注意寶寶是否有脫水的症狀(如皮膚變乾燥、嘴唇乾裂、尿量減少、全身倦怠、眼眶下凹、更厲害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和一些毒性症狀(如高燒不退、腹脹如鼓、活動力降低、大便血絲愈來愈多),而慢性腹瀉則應注意寶寶是否因長期腹瀉,而導致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此時找出病因就比急性腹瀉來得重要。若輕度或中度脫水(見表)時,可適量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將奶粉稀釋(每日腹瀉三次以下者改2/3奶,四次以上改1/2奶)且觀察隔日大便變化,以調整奶粉的濃度,四到六個月以上的寶寶,食物的選擇可先從米湯、稀飯、乾飯、白土司、饅頭開始,等大便改善後,再慢慢恢復正常飲食。若是寶寶出現重度的脫水症狀,且拒絕進食或持續性嘔吐時,則應考慮以靜脈注射方式來補充電解質及水分。當寶寶的大便出現酸味或七日以上沒改善,可改用無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持續使用兩個星期,當大便改善後再慢慢換回一般嬰兒配方。當寶寶出現如上述毒性症狀時,則應提早回診做檢查或住院。

正確處理寶寶發燒8 Tips造成寶寶發燒的因素有哪些?A、非疾病因素嬰兒體溫易受外在環境影響,可因環境溫度過高(中暑)、衣服穿太多、水份攝取不夠、水份流失(流汗、腹瀉)、房間空氣不流通、劇烈運動前後、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其他如預防注射也可能引起發燒。若體溫呈現不穩定狀態,則應考慮疾病的可能性。B、疾病因素*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燒:以細菌感染最常見(如B型鏈球菌),其他如呼吸道、泌尿道、腸胃道受感染或中耳炎也會引起發燒。最嚴重的感染疾病是敗血症。所以新生兒發燒時,一定要帶給醫生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大於3個月的嬰幼兒發燒:最常見的是感冒、中耳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通常是因感冒的細菌或病毒由耳咽管向上感染到中耳,除了嚴重的中耳炎可以看到膿流到耳朵之外,大部份是無法從外表看到異常現象。此外,當小朋友有原因不明顯的發燒時,驗尿檢查也是很重要的。大小孩在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頻尿、小便痛,甚至於有小便失禁、腰痛的現象。小嬰兒則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黃疸等現象,看不出泌尿道方面的症狀,所以非常容易誤診。少部份的泌尿道感染是因為泌尿器官先天發育畸型,例如腎臟的型狀不對、輸尿管進入膀胱的角度不對等等,需要以手術治療。三、幾度算發燒?兒童的體溫在36.2℃ ~38℃ 為正常。一般定義肛溫高於37.8℃ ,口溫高於37.3℃ ,腋溫高於36.8℃ 為發燒。現在用耳溫槍的機會較多,耳溫槍所量的溫度與肛溫相近,均稱為「核心溫度」(core temperature)。四、如何正確量體溫?1.測量腋溫比肛溫好:因肛溫必須插入肛門內,對寶寶較具刺激性,腋溫則較溫和。2.三歲以下寶寶適用水銀溫度計或耳溫槍:耳溫槍的準確性及安全性已被醫界肯定,水銀溫度計則較電子溫度計準確。3.使用前將水銀柱甩至36℃ 以下:如此測量到的體溫才準確。4.需測量足夠時間:若測量腋溫需夾5分鐘以上,肛溫則僅需1分鐘即可。5.肛表要先潤滑:測量肛溫前,需先在肛表上塗上潤滑膏,然後插入肛門內2公分 即可。6.洗澡、飲食、運動後不可立即量體溫:洗澡後要半個小時才能測量體溫;吃熱的食物、大熱天剛從外面進來或運動後,其體溫在38~38.5℃ 之間,應先休息半小時後再量,不宜遽然診斷為發燒。沈醫師的金玉良言發燒本身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去尋找病因,對症治療。一般感冒常會發燒2~4天,如果活動力佳、進食正常則不必太擔心。但需注意感染有無惡化或發生併發症的情形,如嬰幼兒出現哭鬧不停、活動力差、高燒不退、不肯進食、抽搐等,應儘速就診。通常一般濾過性病毒感染不需使用抗生素就會痊癒,不應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因為反而易造成抗藥菌種之衍生。一旦醫師建議使用,應仔細討論使用適應症及使用時間。

副食品添加時機及注意事項

baby長大進入第4~6個月,光是喝奶水是無法滿足營養需求的,而且不少baby也在此時進入所謂「厭奶期」,讓爸媽頭痛不已!於是媽咪們們會迫不及待地替baby添加副食品來補充營養與熱量。然而,嬰兒的消化與免疫系統均尚未完全,不宜貿然一次給予太過複雜之副食品添加物,操之過急反而適得其反!

寶貝要吃副食品了!爸媽必知的原則一般而言,當baby成長到4~6個月左右,媽咪就可以考慮除了母乳與嬰兒配方食品以外,是否該給予baby副食品。baby添加副食品不僅補充營養與熱量,還可訓練其吞嚥以及咀嚼能力,真可謂一兼二顧哩!但如果家裡有過敏體質小孩,則應暫緩給予,建議待6個月後再觀察。

嬰兒副食品的添加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這期間有一些細項是初為父母者不能不知道與戒慎的: ★食材選擇:以天然新鮮、易消化吸收、清潔衛生、避免添加糖及鹽、不油膩為原則。★副食品的質地:從流質(湯汁、果汁)開始,再進入半固體食物(果泥、蔬菜泥、肉泥)之糊狀物,最後再餵食固體食物(肉類、爛麵)。★一次只嘗試一種新食物:由少量開始,濃度由稀釋到濃稠。★不要添加調味料:必要時只加少許鹽巴。★注意過敏反應:每試一種新食物,須注意小寶貝是否有過敏反應,如:皮膚潮紅、出疹或腹瀉,沒有過敏反應才可再換另一種新食物。★先從米粉開始:米粉與麥粉的選擇,先從米粉開始,因為麥粉易讓baby產生過敏。★蛋類應延後給予:蛋類雖然富含鐵質及維生素B,但也是極易造成過敏的食物。蛋黃應在寶寶6、7個月大時再給予;蛋白更易過敏,應等寶寶10個月甚至1歲之後再給予。★勿強迫進食:以免造成baby日後有偏食習慣。流質階段--從果汁及蔬果汁開始

首先,最適合而且最容易被小嬰兒所接受的副食品就是「水果」,最常被用來作為副食品入門的是蘋果、梨子和香蕉,容易被小嬰兒接受且較不易引起過敏。柳橙類的水果雖然含較多維生素C,但是較容易造成過敏,可以晚一些再嘗試給予。而有很多小朋友不愛吃青菜,因為青菜本身的味道及質感粗糙,所以剛嘗試青菜副食品時,先從有甜味的胡蘿蔔開始,不妨與蘋果汁以2:1比例混合,小嬰兒接受的程度蠻好的。此後,再加入煮過的菠菜汁,一般蔬菜比較不會引起過敏,一樣的與蘋果汁以2:1比例混合。這些蔬果汁可提供約60大卡的熱量,營養成分幾乎都是醣類,建議在三正餐間的點心時間供應,攝取量一次以兩匙為限。切記!不能給予未煮熟的蔬菜汁,蔬果汁應與開水對半稀釋後再給baby食用。結語

為4~6個月的小寶貝添加副食品,是件讓爸媽興奮的事!尤其這時小寶貝可能已經厭奶了。但千萬不要以為每一階段只能吃該階段的食品,記得後面的階段是包括前面階段的;在吃固體副食品時,當然第一、第二階段的副食品均可補充。因為可接受的食品種類多了,熱量也就多,記得配合嬰兒進食牛奶的量,不要吃多了,以免變成小小胖子喔!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雅文 的頭像
    吳雅文

    註冊地址

    吳雅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